由于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与农村墓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形成与农村墓地相关的权益体系,也没有解决农村墓地使用权的定义、性质、期限等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的民间习惯法中农村墓地这样性质的权益又确实存在,农村村民一般都会出于民间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尊重农村墓地的相关权益。但是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功利化色彩日渐浓重,民间习俗和文化传统等因素逐渐不受重视,与农村墓地相关的纠纷与日俱增,缺失调整农村墓地相关权益的规范导致地方社会舆情事件频发,不利于新时代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中国农村墓地使用权法律关系的变动按照权利变动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农村墓地使用权的取得、农村墓地使用权的流转和农村墓地使用权的消灭。因为在《殡葬管理条例))和《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中,只对农村墓地使用权的取得进行了粗疏的规定,禁止了农村墓地使用权的流转,缺乏农村墓地使用权消灭的规范,加上各地政府在农村基层的执法力度相较于城市较弱,所以农村墓地使用权取得的管理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巨大,总体而言比较粗放;由于缺乏农村墓地使用权消灭的规范,农村墓地使用权消灭的管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法律关系由各个法律要素组成,当下国内理论界的通说观点认为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与内容。中国农村墓地使用权法律关系的变动按照权利变动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农村墓地使用权的取得、农村墓地使用权的流转和农村墓地使用权的消灭。下面将分析中国农村墓地使用权的法律关系及其变动的现状。...
上述意见的出台年份和内容明显体现出国家在殡葬改革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先经过研究调查后提出工作总纲,为殡葬改革指明一个整体的方向;接着便是发动“人”的力量,从党员干部带头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逐渐发动人民群众,影响他们对殡葬改革的接受度;然后在全国上下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环境保护的时候提出节地生态安葬的意见,紧跟时代潮流;最后则是总结前一阶段的各项工作,反思不足、发展长处,制定下一阶段的改革总纲要。这种工作方式不仅关注社会整体层面的变化,也就是行为的改变,还关注着人们思想层面的改变,最终可以形成内外两张网,不漏掉一个人,涵盖殡葬改革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
自1985年2月《殡葬管理暂行规定》颁布以来,结合当地实际存在的情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规定,制定了各项具体实施办法。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个别省份制定的《殡葬管理实施办法》仅是简单照搬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没有结合本地地方特色制定实施办法。例如,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是将国务院《暂行规定》第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改为“各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②其他条款均无变动,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是一种不钻研、不思考的行为,对于殡葬改革工作在基层的开展有非常不好的影响,没有将殡葬改革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的地位。...
从推动节地生态安葬到倡树现代文明殡葬新风,从补齐殡葬设施建设短板到推进生命文化教育,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建议提案办理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与推动殡葬等民政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将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着力解决殡葬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形成殡葬改革工作强大合力。...
现代墓园景观规划体系由体系规划、选址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面构成。本章节将对这三个层面分别展开研究:第一个层次站在区域的角度以宏观的尺度对墓园建设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结构、空间布局结构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第二个层次站在总体规划的角度以中观的尺度对现代墓园的选址布局展开研究。第三个层次是站在详细规划的角度按微观的尺度具体研究墓园的布局建设和景观设计等问题。...
墓园是一个由基质一廊道一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的景观单元,墓园中的建筑、小品等构筑物是为斑块,园区的道路交通是为廊道,墓园整体景观环境是为基质。其中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现代墓园系统所承担的生态功能。现代墓园的建设,就是要树立现代的整体优化的生态环境观念:墓园与自然和谐共存,与绿地的和谐共存。...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认为“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因而死后只有入土方能得以安息,土葬便成为中国流传最为广泛的葬法。儒家认为,只有慎终追远,严肃操办父母的丧葬事宜,认真追念远代的祖先,才能培养起人们的孝梯之心,强化对家族的关怀之情,从而实现民德归厚的社会目的。正是这种“事死如生”、“祖先崇拜”观念的引导下,产生了“入土为安”的土葬葬法及繁杂的殡葬礼仪,构成中国墓葬文化的哲学基础。孝道生死观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的殡葬以及公墓相关法规均是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对建立公墓的审批、墓穴的取得进行规定,但未从民法角度对墓地使用权有所涉及。‘随着《物权法》的颁布,《民法典(草案)》的公布与审议,城市建设的推进,学者对于墓地权利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提出了学理上的“墓地使用权”概念,但是对于该概念界定含糊、不准确,无法科学的反映其内容,均只是对“墓地使用权”的性质进行研究,且并未形成主流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