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墓,浏河公墓,浏家港陵塔
一、陵园规划设计对人文与环境的重要性分析
(一)陵园景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
现代殡葬倡导的是文明,提倡的是美德,颂扬的是精神。陵园的功能决定它不仅仅是安放死者骨灰的地方,同时也是活人祭奠死者的活动场所。这种祭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陵园的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渗透与之相关的文化气息,设计创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才能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纪念情怀。
(二)陵园园林景观塑造良好的陵园环境
陵园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园林工程的质量和园林功能的发挥。现代陵园设计要打破传统墓园阴森、压抑、沉重的气氛,植物配置在陵园的景观营造中显得更加重要。所以现代陵园空间的景观营造,根据其不同的场所功能,在植物配置方面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生理和外形的景观意境突出特征,不但能使景观效果浑然一体,而且还能展示景观空间的独特特性与魅力,营造鲜明的场所精神,起到供人游览、赏憩和思考生命主题的作用,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
二、陵园规划设计中的人文与环境要素
(一)陵园景观设计理念上融入文化的因素理念
在进行陵园景观设计时,首先要从设计理念上充分融入文化的因素。陵园景观设计中主要考虑对传统文化理念、地域文化理念和生态文化理念的融入。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发展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把地域文化融入到陵园入口的景观设计中,不仅是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更易于被从小接受本土文化教育的当地人接受,使人们有地域性文化的归属感。
(二)空间结构营造烘托氛围
1.序列空间的序列设计
在景观的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场所的前后关系、顺序来组织空间的功能安排,同时通过步移景异的场所变化来塑造和渲染氛围,进而影响观者的心理体验。因此其设计可将作为引导的入口空间及通道、空间渐进形成的集散广场、高潮部分的纪念区及尾声部分的悼念空间等通过道路衔接有序地安排在轴线上,形成具有节奏、韵律的空间体验,进而引发观者与场地发生情感共鸣,强化空间氛围。
2.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常以道路为轴线串联起不同的景观节点,形成极富导向性的线性空间和对称性景观格局。道路是组织游览方向和控制游览速度的核心,通过道路的尺度和方向,引导空间达到高潮。道路和广场的节奏,动静有序的韵律和节奏,调节观感。在道路两侧利用对称性的红色景观强化空间的方向,表达空间的均质性与严肃规整。同时,轴线式的布局可以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使参观者在观景过程中感受烈士们忠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场所空间塑造强化体验
1.空间形状控制
根据视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视觉在观察某个事物时,往往倾向于接受单纯化的形式,而拒绝接受过于复杂的形式。因此场所空间的整体轮廓和形态直接影响着观者的直观感受和J清感体验。在构成空间平面轮廓的形态中,方形和圆形的平面因其规整、对称、均匀而宜作为休闲广场、集散广场、悼念广场的载体塑造庄重、严肃的场所氛围。而条形平面因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而宜作为通道连接各个广场,控制行人速度和视线宽度,来引导空间方向和空间节奏。
2.尺度比例把握
在场地设计中,通过合理地比例控制和尺度调节强化场所的纪念性,增强观者的情感体验。比例控制是指在景观营造过程中,通过对场地的大小、高低、长短、宽窄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控制,从视觉感知调节观感,进而塑造相应的场所体验。通过场地本身比例的调节,营造或集中向心、或面状观赏、或线性导引的红色空间体验。
(四)不同功能分区植物配置
1.入口服务区
现代陵园入口一般正对中轴线,兼具展示、生态停车及基本接待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入口人流量大,与城市道路绿化联系密切,植物配置应明快、大方、自然,突出陵园的文化氛围。并注重平、立面双向的配置,植物可低矮、整齐布置成各自陵园的标志性图案,也可结合现代陵园的艺术墓,以草坪为主,配合龙柏、黄杨等常绿植物进行丰富,打破陵园的单调感和沉闷感。生态停车区域植物采用行道树加绿篱的方式,对来往祭奠、游赏的车辆进行分隔、遮荫。接待中心及办公区域植物配置以乔灌草搭配为主,简单、实用,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相结合,提供舒适、安静、卫生的服务、活动环境。在建筑立面适当位置可种植爬山虎、地锦、紫藤等攀援植物,增加立体绿化面积,还能起到防晒、降温的作用
2.殡仪区
殡仪区一般规划于陵园的中轴线重要节点处,主要以功能性建筑为主,如殡仪馆、火化间、骨灰寄存楼等。在殡仪区悼念火化区域的植物设计上,轴线两侧列植高大常绿乔木或者松柏类植物,形成规整的序列感,沿着建筑前广场两侧种植行道树,打破广场大面积铺装带来的沉闷、单调,同时引导人流和视线,烘托陵园的氛围,营造开敞大气、庄严肃穆的景观效果。对广场两侧的绿地进行密植,营造优美的环境和林冠线。骨灰寄存楼一般位于主建筑侧后方,其周边植物应进行密植,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搭配,并嵌入叶色树种,形成宁静、安详的氛围。大面积铺装的场地还可以摆放盆花加以装饰,如万寿菊、矮牵牛、翠菊、金盏菊等,繁花似锦可以表现出“万古流芳”的主题。
3.墓园区
现代陵园的殡葬通过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引导,提倡火葬,植树造林,建立城市园林生态公墓,对荒山荒坡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使死者的骨灰迅速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创造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墓园区道路蜿蜒曲折,沿主干道两侧列植常绿树种,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内部依山就势采用自然式种植,墓碑附近则选择生长缓慢、耐修剪的植物,起到软化墓地景观的作用。使整个陵园区植物景观疏密有致、立面层次丰富、色彩季相分明、林冠线变化富有韵律,创造一种自然的意境。
结语
综上,在现代陵园的规划设计中,与之相适应的景观设计被人们赋予一定的特殊内涵,能充分体现场所精神及植物在生态、美学及文化等方面的特性,烘托出现代陵园的纪念性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