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位选址
中国古人认为阴阳两极对立,“阳宅”与“阴宅”分属不同的区位和方向,居住区和墓葬区是完全分离的。东晋郭璞《葬经》沈,曰:“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认为地形与山势一致为上乘之地。因此中国墓葬选址首选为山地。在门992年<公墓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脊地”叫,公墓规划与山地相结合不仅符合传统观念,同时有利于打造层次丰富的山地公墓景观(见图5)。与荒山生态保育相结合符合节地效应,符合中国传统以山为家的殡葬习俗。
西方的公墓设计并不存在风水学说。在西方神学阶段,公墓分布在教堂的四周,而教堂往往居于城市之中。工业革命之后,教堂已经无法承担日益增多的遗体,公墓被迫迁往城市郊外,城市郊野自然风景优美,使得西方公墓在乡村花园式墓园阶段就具备了园林化倾向。
墓型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坟墓的样式通常为圆锥形的土堆,在土堆前立碑作为标识。墓地的选址一般位于向阳的山坡地上,边缘设置挡土墙防止上方土壤对墓体污染,半弧形挡土墙经过演化逐渐与坟墓融为一体,平面呈倒“日”形,墓结构呈现前低后高,与山坡方向一致,墓体形似一把“金交椅”(见图6),有浓厚的传统又化意味。西方人修建墓地并无固定样式,根据墓主人的生前喜好修建成各种样式。简单的放置一块石碑或十字架,富有阶层把墓地修建成缩小版的住所(见图7)或纪念碑,甚至把石棺直接放置在户外。
草坪式公墓理念由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阿多夫·斯卓驰(Adolphe Strauch)于1855年提出,墓地样式标准化,公墓景观呈现一致性,共性取代个性,把“墓地要开放、舒展”的观点称为“风景式草坪”风格,并逐渐成为美国墓园的主流风格。以传统的丧葬方式尾度看来,墓型的民族性突出,中西方存在较大差异。当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墓型一致趋向于最简洁的形态,差异性正在消失。
生态环保
1993,英国景观设计师Ken West最早提出生态墓园理论的设想,并在同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墓园一一卡莱尔市立墓园,为其后生态墓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曰。生态殡葬是指在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强调绿色环保、生态优先原贝归, o,体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生态殡葬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型殡葬方式是一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表现,公墓的“生态化”有利于保护环境,买现生物的多样化,促进墓园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受到西方绿色墓葬生态环保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接受更多形式新颖的生态葬方式,反映出新的时代特征。
园林化
墓地园林化之后,景观具有生态效果、情感功能与艺术性,除了满足基本的墓葬功能之外,园林化后要有其纪念性的空间性格与序列。现代公墓通过景观规划强化绿化和景观又化的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使得墓园成为风景优美的郊野公园。西方墓地在墓园初始发展阶段就极为重视植栽,以美国奥本山墓园为例,全园种植树木超过5 500棵,有700多个品种。中国的墓园在植物的选择上多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为主,比如松柏类象征着逝者精神长存,常见的植物有铅笔柏、龙柏、扁柏、黑松、罗汉松、油松等。
结语
通过比较中西方公墓景观的构成要素,体现在物质构建和精神两个不同层面,可以发现中西方的公墓景观各有千秋,有各自的特点和思想观念。但在生态环保理念上由于受历史传统又化的影响,中国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受到土地和环境的制约,西方国家不断进行丧葬方式的改革而“生态墓园模式”恰好符合我国现阶段丧葬改革的需要,是丧葬改革的理想模型。生态墓园的推行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环境和土地问题,生态葬能够很好地协调环境、生态、经济、人口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花葬、草坪葬或壁葬等节地型殡葬,使生态葬成为主流。绿色殡葬通过传统丧葬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