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公墓初始阶段
中国近现代公墓起源于门g世纪末清政府被迫开埠五口通商口岸,英国商人在上海建立公墓用来安葬外侨。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墓条例》,标志着近现代公墓建设的开端,这一时期代表公墓有始建于1930年的北京福田公墓。1936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墓暂行条例》,是一部较为完善的法令,但受侵华战争和内战的影响,公墓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这一阶段的公墓更多以功能性为主,还不具备绿化生态意识。
现代公墓初级发展阶段
在中国传统又化概念里,墓园以灰暗、沉重、阴森和苦难的形象出现,墓地均被人认为是阴森、不详的,加上民俗又化影响,墓地一直与人们的生活区严格的隔离开[7],这也是导致公墓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倡导火化,只留骨灰,不保留遗体,不建坟头,为公墓发展提供了方向,但受当时经济物质条件的约束,公墓的建设规划未形成系统理论。
现代公墓发展建设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来规范公墓发展,同时引进外资进行公墓的建设,公墓在规划、绿化、美化、艺术化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设了一大批与传统又化结合的园林化公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取得了显著成绩。②又明、节俭办丧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③殡葬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特殊的服务行业,为移风易俗、保护土地和环境、促进我国的两个又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内大部分公墓建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建设的公墓已经具备绿化生态的意识,在墓园不同的分区相应种植不同品类的景观植物。买际上,绿色殡葬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见图4),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群众的接受度不高。截止2016年底,全国的火化率仅为48.3 0/0(见表2);另一方面由于绿色殡葬的售价比传统墓葬形式低很多,墓地的开发商也缺乏动力去主动推广;另外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生态墓园的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