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的人口大国,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己是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难点,地球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平方千米,以世界70亿人口计算(据美国人口调查局估计,截至2013年全世界人口己突破70亿)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之多,但是我国实际人口分布是很不均匀的,特别
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了7701.76万人,增幅为26.94%;用地规模扩展了153044平方千米,增幅为34.69%}14} 0 2011年我国城市的人口密度与2005年相比均有所增长,增长了1.3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市人口密度的逐年增长,意味着土地人均占有面积在缩小,人口基数的增大必然会与墓园设施数量不成正比,从而会引起城市墓荒问题(如表3-14)0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环境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应运而生。国办发〔2006) 10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口发展的“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至2005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人口比重达7.7%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11.0%以上;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到达11.2%和16.1%,到本世纪中叶,预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预计80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20年达2200万人,到2050年则将达到8300万人[14](如表3-15 ) o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数值己经突破了世界的平均水平,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化人数,墓园的承载能力让人担忧,如何满足潜在的较大需求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墓园规划是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ls}。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底全国死亡人口为977万人。
墓园用地吃紧
人口压力的增长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墓园供求关系的紧张,加上死亡人口的逐年增加这使得原本就紧缺的土地供给捉襟见肘,为解决这一问题传统方式是将墓园的面积成平面型无序扩大,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公墓用地紧张是我国大多数城市面临的问题,公墓用地紧缺现象严重即将面临的是“无地可葬”的局面,这一尴尬的社会现象,带来的还会有墓地价格的飞速上涨。墓地循环利用率低,使得公墓用地成为了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墓地的有效使用期限为20年以上,墓地在长时间内难以得到再利用也导致了墓地数量日趋减少。
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传统墓园的发展观念因为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导致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加重了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加大,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导致了墓园用地的需求扩张,土地资源呈严重递减的形势,土地稀缺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使城市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传统墓园的埋葬方式大多是以占用大量土地为前提,缺乏绿化和美化的景观建设,与现代的生态化理念极为不符。从目前国内殡葬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墓园建设必须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环境适宜,景观环境优美的墓园代替传统荒凉的对环境影响极大的墓园。
墓园规划不合理
目前的公墓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标准,大部分公墓规划没有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仅由民政部门单独进行编制,加上专业规划人员的缺乏,墓园周边多为耕地或荒地,形成阻碍城市发展的人人避讳的无人边缘区,阻断城市与外部的联系。选址布局的不合理使多数墓园所在的远郊位置交通极不便利,通常只有一条主干道可以通达墓园外部,周边缺少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只有私家车或是墓园专用车可以到达。每到传统祭祀节日,交通容易造成堵塞。因为对墓园规划认识不足,墓园规划并未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的范围中来,造成大多数公墓选址不当、布局失衡、功能单一、景观呆板和交通不便等问题(如图3-1) o
墓葬功能单一
我国大多数城市建造的公墓在满足殡葬的基本需求外,却忽略了作为特殊的城市公共用地,墓园所该有的角色定位,致使墓园功能设置的单一成为城市中利用价值极地的一块用地。只能作为清明时节等时期祭拜、缅怀亲人和祖先的场所,除此之外很少被利用。对于不同地区的墓园,没有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地理位置等情况确定功能定位,导致墓园功能设计太过单一,规划上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层次感和艺术感,各功能分区布局上完全脱节,缺少对人们活动行为的考虑。人们在其中,没有足够的情感释放空间,功能上还主要停留在为逝者提供一处安葬之地的单一设置上o
墓园景观形式呆板
景观形式千篇一律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墓存在的问题,建设格局多以几何块形式为主,在规划体系不完整的背景下,大部分墓园把土地最大限度的用于建造墓地,构成了无景可观、生态效益不明显的单一布局。没有把墓园作为城市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单独的作为一块特殊功能区考虑,这样既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不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容易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性建设。受传统墓葬观念的影响,墓碑形式仍然多以传统的“椅子型”为主,生态墓式少微型墓式少,这也是导致墓园内景观形式单一的因素之一,墓园的总体绿化面积多集中在无墓葬功能的区域,形成景观带缺乏弹性空间,使墓园各区之间没有联系,景观营造不够统一(如表3-17 ) o
缺乏文化内涵建设
我国各个地区的墓园规划千篇一律缺乏文化内涵建设,是我国墓园建设中的一大缺口。作为城市历史特色文化的展示窗口,墓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缺失导致其各地墓园的建筑单体、景观形式、色调等大致相同,无法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人们在墓园中感受不到文化和情感的共鸣。我国的现代墓葬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墓葬文化由来己久,它从某一方面映射出的是当时社会和当时当地的物质精神生活,每个时代的独特文化特性应该体现在墓园的景观设计形态上,以墓园的空间布局、建筑单体、小品形象等为载体,传递独特的墓园文化。目前,大部分墓园多以儒家孝道和风水文化来表现传统的墓园文化,忽略了从多方面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