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景观,是关于人、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关系的一门学问,强调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风水的内容包含很多方面,如住宅、宫殿、寺观、城市、陵墓等,是人们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集体或个体的文
化反应模式。中国的风水理论主要是相宅术,宅有阴阳之分,阳宅为住宅、村落等建筑,阴宅即墓园坟地。对生前死后风水环境的要求,体现了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与哲学思想,首先是风水绿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基地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绿化环境,以及倡导种植与保护林木,防止树木遭到毁坏,以求凝聚生气;其次是生态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以及“以物比德”的美学思想。
从周朝开始,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流动迁移的速度加快,为了方便辨认自家坟墓,人们开始在墓上筑坟包或者在坟墓旁种植树木作为标志。古人在墓地周围种植树木被叫做风水林,把先人的坟墓置于风水环境良好的地段,并在坟墓周围依方位种植不同的树
木。通常风水林或风水树的长势好坏与家族的兴衰是紧密相连的,风水林不仅具有连结家族荣辱,福佑后代的作用,同时也和祖先崇拜相关,所谓“木之茂者,神所洗”,在先人坟前种植树木并加以保护打理,是孝敬祖先、得以庇佑的具体行为。如山东曲阜的
孔林、浙江绍兴的大禹林、河南洛阳的关林等,既是当地的风景名胜,也是保存良好的风水林。位于河南洛阳的关林,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处,也是“墓、庙、林”合祀的经典建筑。关林按帝王宫殿式的“回”字形结构布置,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墓家位于中轴线的尽头,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园内盛植柏树作为风水林,现存古柏800余株,古树参天、环境清幽。部分古柏因造型别致被赋予良好寓意,如“龙头柏”、“凤尾柏”、“结义柏”、“旋生柏”。孔林内植有柏、楷、朴、女贞、樱花等几十种树木,还有半夏、柴胡、灵芝等名贵物种,形成独有的奇特景色,丽耳道元的《水经注·泅水》中记载“弟子各从四方持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孔林也是一座古老、珍贵的植物园。
《礼记》中讲到“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栗;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可见植树的种类和坟高均有严格的等级要求。但自汉代开始,墓葬的等级制度开始瓦解,普通百姓人家也可种植松柏等树木,如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描述的“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此时风水在民间十分普及,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丧葬风俗。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风水观念深深影响着丧葬,人们无论富贵与否,匀掷千金以求一块风水宝地,甚至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在丧葬方面的开销也十分奢侈,使风水演变为危害社会安定的陋俗、迷信。
古代人按风水规划布置墓园,不仅是为提供一个清净、安详的绿化环境,更作为一种纪念性的标志,表达对逝者的敬重和对后人的无限希望。现代墓园在选址方面也均考虑到风水环境,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树木森郁等。